【垂緌饮清露的古诗】“垂緌饮清露”出自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蝉》,是该诗中的经典名句。此句以蝉为意象,借物抒情,表达了诗人高洁自持、不随波逐流的人格追求。以下是对该诗句及其背景的总结与分析。
一、诗句出处及作者简介
项目 | 内容 |
诗句 | 垂緌饮清露 |
出处 | 李商隐《蝉》 |
作者 | 李商隐(约813年-858年),字义山,号玉溪生,晚唐著名诗人 |
诗歌体裁 | 七言绝句 |
主题 | 托物言志,借蝉自喻 |
二、诗句解析
“垂緌饮清露”中的“垂緌”原指古代官帽上的缨带,这里用来形容蝉的触须,形象地描绘了蝉在树上栖息的姿态。“饮清露”则暗示蝉只饮露水,不食人间烟火,象征着高洁、清廉、孤傲的品格。
整句诗意为:蝉垂下触须,静静地饮着清晨的露水。它不食尘世之物,只取自然之清,表现出一种超脱世俗、独善其身的精神境界。
三、全诗内容及主题思想
《蝉》全诗如下:
>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这首诗通过描写蝉的处境和习性,表达诗人对自身命运的感慨与对理想人格的坚守。诗中“垂緌饮清露”正是诗人自我写照,体现其清高自持、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操。
四、艺术特色与影响
项目 | 内容 |
艺术手法 | 托物言志、象征、拟人 |
语言风格 | 清新含蓄,意境深远 |
历史评价 | 被誉为“咏蝉诗之绝唱”,后世多有模仿 |
文化意义 | 成为文人表达高洁志向的常用意象 |
五、结语
“垂緌饮清露”不仅是一句优美的诗句,更是李商隐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它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追求精神独立与道德修养的理想,也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古典诗词中“托物言志”手法的重要范例。在今天,这句诗依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提醒我们在纷繁世界中保持内心的清明与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