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败血症】一、
新生儿败血症是一种由细菌、病毒或真菌感染引起的全身性炎症反应,常见于出生后28天内的新生儿。该病病情发展迅速,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临床表现多样,包括体温异常、喂养困难、精神萎靡、黄疸加重等。诊断主要依赖血液培养和临床评估,治疗以抗生素为主,同时需支持治疗和密切监测。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定义 | 新生儿败血症是由病原微生物侵入血液循环并引发全身性感染的疾病,多发生在出生后28天内。 |
病因 | 常见病原体包括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李斯特菌、B族链球菌等;也可由病毒(如巨细胞病毒)或真菌引起。 |
高危因素 | 母亲产前感染、胎膜早破、产程延长、早产、低出生体重、出生时窒息等。 |
临床表现 | 发热或体温不升、喂养困难、精神差、呼吸急促、黄疸加重、呕吐、腹泻、抽搐等。 |
诊断方法 | 血液培养、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血常规、影像学检查等。 |
治疗方法 | 早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根据药敏结果调整用药;同时给予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必要时进行机械通气。 |
并发症 | 脑膜炎、肺炎、肝脾肿大、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等。 |
预后 | 及时治疗可显著改善预后,但延误治疗可能导致死亡或长期后遗症。 |
预防措施 | 孕期定期产检、避免产前感染、规范分娩操作、加强新生儿护理等。 |
三、结语:
新生儿败血症是儿科常见的严重感染性疾病,早期识别和干预至关重要。家长应密切关注新生儿的健康状况,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医疗机构也应加强新生儿感染的防控与诊疗水平,以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