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原文及翻译】一、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出自《世说新语·言语》,是一则关于才智与成长关系的典故。故事讲述的是孔君平与七岁儿童陈韪之间的对话,通过一句看似夸奖的话,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一个人小时候表现得聪明伶俐,并不意味着长大后一定有出息。
该典故常被用来提醒人们不要以一时的表现来判断一个人的未来潜力,强调后天的努力和成长的重要性。
二、原文及翻译对照表
中文原文 | 白话翻译 |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 孔君平去拜访他的父亲,但父亲不在家,于是叫出他的儿子。他给孔君平端上水果,其中有杨梅。孔君平说:“这是你家的果子。”孩子立刻回答:“我还没听说过孔雀是您家的鸟。” |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 小时候聪明伶俐,长大后未必出色。 |
三、典故解析
这个故事虽然简短,但寓意深刻。它不仅展示了儿童的机智与反应能力,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天才”与“成才”的看法。孔君平用“君家果”来调侃,而陈韪则以“孔雀是夫子家禽”巧妙回应,既不失礼貌,又暗含讽刺。
“小时了了”本意是形容人从小聪明,但“大未必佳”则是对这种说法的反驳,指出人的成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仅凭幼年表现下定论。
四、现实意义
在当今社会,许多人仍存在“神童崇拜”的心理,认为小时候表现出色的人将来必定成功。然而,现实中很多“神童”并未达到预期高度,反而因压力过大或缺乏后劲而失败。
因此,“小时了了大未必佳”不仅是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更是对现代教育与社会观念的一种反思。它提醒我们:
- 不要过度依赖孩子的早期表现;
- 更加重视培养持续学习和适应变化的能力;
- 鼓励孩子全面发展,而非只看成绩或天赋。
五、结语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虽出自古籍,但其思想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才华需要时间的沉淀与努力的积累,而不是一朝一夕的闪光。每个人的成长道路都不同,关键在于如何面对挑战、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