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山穷水尽的造句】“山穷水尽”是一个常见的成语,常用来形容处境艰难、无路可走的状态。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用它来描述困境、绝望或走投无路的情境。下面将对“山穷水尽”的造句进行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展示其常见用法和语境。
一、
“山穷水尽”出自宋代诗人陆游的《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原意是山峦重重,水流曲折,看似无路可走,但转过弯后却出现了新的景象。后来,“山穷水尽”被引申为处于极度困难、走投无路的境地。
在现代汉语中,“山穷水尽”多用于描述人或事在面临巨大压力、资源耗尽、希望渺茫时的状态。它可以作为主语、谓语或宾语使用,具体句子结构灵活,可根据语境变化。
二、造句示例(表格)
句子 | 用法 | 语境说明 |
他创业失败后,资金耗尽,真是山穷水尽。 | 主语 | 描述一个人陷入困境 |
公司面临山穷水尽的境地,不得不裁员。 | 谓语 | 表达公司所处的困难状态 |
面对山穷水尽的局面,他选择重新开始。 | 宾语 | 强调面对困境后的行动 |
在山穷水尽之时,朋友伸出了援手。 | 状语 | 描述在困难时得到帮助 |
这条山路走到尽头,眼前是山穷水尽的景象。 | 表语 | 描述实际地理环境 |
山穷水尽之后,往往会有转机出现。 | 独立句 | 表达一种哲理或启示 |
三、注意事项
1. “山穷水尽”一般用于书面语或较为正式的语境中,口语中较少使用。
2. 使用时要注意搭配得当,避免与“柳暗花明”等成语混淆。
3. 该成语多用于描述负面情境,如困境、绝望等,若要表达积极意义,通常需要结合其他词语,如“山穷水尽之后”。
通过以上总结与表格展示,可以看出“山穷水尽”是一个富有表现力的成语,适用于多种语境。在写作或口语中合理运用,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